自小被灌輸的觀念是,『生命的意義,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』。但是,如果當我出生的使命,只是為了延續他人生存的目的而存在。那麼,這個生命對我而言,究竟又是意義何在?
這複雜難解的問題,就是故事主角13歲小女孩Anna,心底一直隱忍的痛。
她的來臨人世,是被父母刻意安排的定點旅程。而媽媽對她守護嚴謹的關心眼神裡,看到的並非她靈魂的個體,而是她身體能為罹患白血病的姊姊,提供多少生存機率的可能。
在踏入戲院之前,就已在電影預告中知道小女孩Anna將對親身父母訴訟提告的震撼。但我並不明瞭的是,原來在她下這艱難決定之前,所一直面對自內而外的煎熬。
故事從出生那刻開始,Anna的生命就歷經臍帶血、幹細胞、淋巴球到骨髓移植…等一連串非自願性捐贈。在那樣痛苦的過程下,是面臨自我需求跟親情衝突,以及不知終點何在的身心折磨。
這樣的犧牲隱忍,直到母親期望她能再為延續姊姊Kate的生命,捐出自己的腎臟為止!
飾演如此特別人生的女孩,是天才童星Abigal Breslin。她超齡卻又自然純真的詮釋,卸下了我原先抗拒電影宣傳一直標榜落淚悲劇的心牆。在照顧罹患重症姊姊的那份憐惜情深裡、在勇敢找尋律師接案的獨立自主中、在提出指控面對家庭親情的掙扎下,Abigal讓我都跟著她心情的足跡,淚中帶笑地經歷其生命的起伏。
擁有名校文學背景,並寫出多部暢銷著作的Jodi Picoult。頗愛探討在倫理道德與人性情感上具有衝突爭論的議題。她以相當細膩觀察的情感揣摩,從故事中每個人物不同的角度,去各自闡釋其內心觀點。因此,隨著她筆下故事安排,觀眾不僅透過小女孩Anna的主要敘述,也得以從被病痛折磨不堪的Kate心情、被雙親忽略哥哥Jesse的憤恨不平、掙扎在天平兩端深愛兒女的沉默父親Brian、以及全心全意陪伴照顧罹患絕症女兒的母親Sara立場裡,去全面感受這家庭所經歷的絕對崎嶇考驗。
關於故事裡『母親』的角色,在片中需演繹表現的心情層次很深。面對在生死掙扎的大女兒Kate,是痛心憐惜。對於必須要將么女Anna推上手術枱,是冷靜堅決。而最需要的丈夫肩膀卻發現失去倚靠,是憤怒悲痛。必須與親女在法庭對簿公堂,是難過不解。
Cameron Diaz詮釋的Sara,讓人忘記她在Charlie’s Angel裡的艷光四射與What Happens In Vegas裡的搞笑狂野。幾近素顏上場的勇氣,讓觀眾在她粗糙皮膚與黯淡眼圈裡,看見那個放棄工作決心向死神掙回女兒生命的母親堅強容顏。
但本片最動人的光環,其實是在飾演罹患絕症女孩Kate的Sofia Vassilieva身上。也是童星出身的她,放下對維護外在美貌的矜持,完全剃除頭臉毛髮去忠實呈現化療患者病容的殘酷真實。她融入角色的用心,讓我的心情,不由自主跟著她久臥病床的憔悴消極低沈。也隨著她在醫院遇見同病相憐男孩的幸福浪漫雀躍。更在看到她於病魔摧殘漸逝的意志下,仍是一位滿心感恩鼓舞家人的天使,而忍不住涕淚縱橫。
整部電影,是如此成功地深深觸動觀眾的心與淚。關鍵則在導演Nick Cassavetes不刻意營造悲情激昂,而著重細膩描繪角色的情感層面。讓人物自然互動,牽引出故事高潮引起共鳴。這或許得歸功他扎實的學院根基,且經歷豐富演員生涯所帶來的體悟。
好的導演,往往更能激發演員潛力。詮釋處理這件離奇訴訟法官的Joan Cusack,就有收斂過去的表演手法,轉而將她的角色在幫襯故事張力上,發揮相當正面的助力。尤其,攝影指導減少畫面跳接而著重在演員神情特寫的處理,讓觀眾更能同步感受角色複雜的情緒。
就連飾演律師的Alec Baldwin,在本片也有呈現近年比較少見的嚴肅認真。
美中不足的是,父親Brian與兒子Jesse在電影裡的比重,就因為光環特別著重在片中女性角色身上,而有所犧牲。讓父親情緒的沉默掙扎與兒子行為的憤怒叛逆,都只能在故事相對有限的空間裡,呈現局部冰山的角落。也許在原著小說中,比較能夠讀出作者對於男性在面對這類議題的內心衝擊。
不過,我卻很慶幸沒在觀賞電影前先拜讀書籍。這讓我得以沒有預設立場的心態,感受了演員全神入戲所迎面襲來的情感震撼。雖然,電影選擇改編了與原著不同安排的結局。但是,整個情節的意外轉折,卻帶給我更深更強的共鳴。
毒舌講評:
到底,該如何學會放手?原來,真是如此艱難的人生課題!
附註:
官方網站 http://www.mysisterskeepermovie.com/
中文網站 http://mysisterskeeper.pixnet.net/blog
這複雜難解的問題,就是故事主角13歲小女孩Anna,心底一直隱忍的痛。
她的來臨人世,是被父母刻意安排的定點旅程。而媽媽對她守護嚴謹的關心眼神裡,看到的並非她靈魂的個體,而是她身體能為罹患白血病的姊姊,提供多少生存機率的可能。
在踏入戲院之前,就已在電影預告中知道小女孩Anna將對親身父母訴訟提告的震撼。但我並不明瞭的是,原來在她下這艱難決定之前,所一直面對自內而外的煎熬。
故事從出生那刻開始,Anna的生命就歷經臍帶血、幹細胞、淋巴球到骨髓移植…等一連串非自願性捐贈。在那樣痛苦的過程下,是面臨自我需求跟親情衝突,以及不知終點何在的身心折磨。
這樣的犧牲隱忍,直到母親期望她能再為延續姊姊Kate的生命,捐出自己的腎臟為止!
飾演如此特別人生的女孩,是天才童星Abigal Breslin。她超齡卻又自然純真的詮釋,卸下了我原先抗拒電影宣傳一直標榜落淚悲劇的心牆。在照顧罹患重症姊姊的那份憐惜情深裡、在勇敢找尋律師接案的獨立自主中、在提出指控面對家庭親情的掙扎下,Abigal讓我都跟著她心情的足跡,淚中帶笑地經歷其生命的起伏。
擁有名校文學背景,並寫出多部暢銷著作的Jodi Picoult。頗愛探討在倫理道德與人性情感上具有衝突爭論的議題。她以相當細膩觀察的情感揣摩,從故事中每個人物不同的角度,去各自闡釋其內心觀點。因此,隨著她筆下故事安排,觀眾不僅透過小女孩Anna的主要敘述,也得以從被病痛折磨不堪的Kate心情、被雙親忽略哥哥Jesse的憤恨不平、掙扎在天平兩端深愛兒女的沉默父親Brian、以及全心全意陪伴照顧罹患絕症女兒的母親Sara立場裡,去全面感受這家庭所經歷的絕對崎嶇考驗。
關於故事裡『母親』的角色,在片中需演繹表現的心情層次很深。面對在生死掙扎的大女兒Kate,是痛心憐惜。對於必須要將么女Anna推上手術枱,是冷靜堅決。而最需要的丈夫肩膀卻發現失去倚靠,是憤怒悲痛。必須與親女在法庭對簿公堂,是難過不解。
Cameron Diaz詮釋的Sara,讓人忘記她在Charlie’s Angel裡的艷光四射與What Happens In Vegas裡的搞笑狂野。幾近素顏上場的勇氣,讓觀眾在她粗糙皮膚與黯淡眼圈裡,看見那個放棄工作決心向死神掙回女兒生命的母親堅強容顏。
但本片最動人的光環,其實是在飾演罹患絕症女孩Kate的Sofia Vassilieva身上。也是童星出身的她,放下對維護外在美貌的矜持,完全剃除頭臉毛髮去忠實呈現化療患者病容的殘酷真實。她融入角色的用心,讓我的心情,不由自主跟著她久臥病床的憔悴消極低沈。也隨著她在醫院遇見同病相憐男孩的幸福浪漫雀躍。更在看到她於病魔摧殘漸逝的意志下,仍是一位滿心感恩鼓舞家人的天使,而忍不住涕淚縱橫。
整部電影,是如此成功地深深觸動觀眾的心與淚。關鍵則在導演Nick Cassavetes不刻意營造悲情激昂,而著重細膩描繪角色的情感層面。讓人物自然互動,牽引出故事高潮引起共鳴。這或許得歸功他扎實的學院根基,且經歷豐富演員生涯所帶來的體悟。
好的導演,往往更能激發演員潛力。詮釋處理這件離奇訴訟法官的Joan Cusack,就有收斂過去的表演手法,轉而將她的角色在幫襯故事張力上,發揮相當正面的助力。尤其,攝影指導減少畫面跳接而著重在演員神情特寫的處理,讓觀眾更能同步感受角色複雜的情緒。
就連飾演律師的Alec Baldwin,在本片也有呈現近年比較少見的嚴肅認真。
美中不足的是,父親Brian與兒子Jesse在電影裡的比重,就因為光環特別著重在片中女性角色身上,而有所犧牲。讓父親情緒的沉默掙扎與兒子行為的憤怒叛逆,都只能在故事相對有限的空間裡,呈現局部冰山的角落。也許在原著小說中,比較能夠讀出作者對於男性在面對這類議題的內心衝擊。
不過,我卻很慶幸沒在觀賞電影前先拜讀書籍。這讓我得以沒有預設立場的心態,感受了演員全神入戲所迎面襲來的情感震撼。雖然,電影選擇改編了與原著不同安排的結局。但是,整個情節的意外轉折,卻帶給我更深更強的共鳴。
毒舌講評:
到底,該如何學會放手?原來,真是如此艱難的人生課題!
附註:
官方網站 http://www.mysisterskeepermovie.com/
中文網站 http://mysisterskeeper.pixnet.net/blog
留言
讓我也對這片有興趣
是一部好電影
或是藤一件事呢 ?
大哉問啊!
恐怕,這個問題
得請上面的老大回你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