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因此,在整個長達兩個多小時的觀影過程裡。其實是很疲憊地強打精神,才能撐到看完終曲。走出戲院後,我應該有種解脫的感覺。但電影裏的片語浮影,卻又奇怪地縈繞心頭徘徊不去。

回頭上網努力搜尋有關Bob Dylon的介紹與評論,一點一滴重新去拼湊解讀,電影所遺留給我的迷惑片段。那個有著氣質陰鬱、蒼白削瘦的歌手,在腦海閱讀的資料累積下,慢慢地逐漸幻化成形。
於是,邏輯開始串起蛛絲馬跡,扮演起說書人來解讀片中各段故事涵意。為我再次將這傳奇歌手生平重新演敘。

而現實上的Bob Dylon,不管在音樂風格上、服裝腔調與態度等,也都深受Woody Guthrie的影響。此故事片段的小吉他手角色,正比喻了Bob Dylon音樂啟蒙時期的背景。而黑人的詮釋,或許是用來加強註解藍調音樂對他啟發的意義。

這就如同被世人譽為「天才詩人」&「文化英雄」的Bob Dylony,總是在其所創作如詩賦般的歌詞裏,表達對時代、對政治、對社會的憤慨與批判。藉由其音樂的傳達,讓聽眾來自我省思。


因為音樂創作而開始廣受歡迎的Bob Dylon,也面臨接踵而來的盛名包袱與心理衝突。在70年代時期,他開始嘗試變換各種不同樂風,民謠、搖滾、黑人藍調、甚至到宗教福音歌曲。也因為其創作的大幅轉變,甚至曾被激動的樂迷嚴厲批評為背叛者。





然而,一向堅持自我主張的Bob Dylon,面對這些由媒體帶領排山倒海而來的抗議聲浪,卻仍是不為所動。以一貫的冷傲靜默,來表達自己的堅持。

沒有其他贅言,沒有多餘動作。Cate以她傳神的演技,將Bob Dylon的神韻忠實呈現在所有知與不知的觀眾面前。
在他如此堅持自我地走過60、70與80年代後,1997年,Bob Dylon推出了讓他廣受讚揚,且獲得Grammy Awards「最佳專輯」榮譽的『Time Out of Mind』。當他上台領獎時,所有現場觀眾全部起立向其鼓掌致意。這讓他相當感慨萬分。他說:「我早已習慣自己的作品被詆毀與誤解。但我不得不這樣,假如我還想繼續往前走,就得面對這些無窮無盡的批判。我已經不太習慣人們這麼喜歡我的專輯,我想我可能還需要一些時間來適應現在這種情況吧。」

這整段編劇的風格調性,其實是相當地虛幻與超現實。導演Todd將Billy The Kids原本傳奇事蹟裏亦友亦敵的警長Pat Garrett,用上段故事裏的歌手Jude Quinn所厭惡的新聞媒體記者Keenan Jones來擔任。藉古諷今地雙重隱喻,來闡釋Bob Dylon現實世界面對媒體的心態感受。
我在戲院初看時,完全被這天馬行空地關係牽扯,給唬爛到比瞎子還要摸不著頭緒。誰又會知道,想看懂這部電影,竟然還得先看過西方野史傳說呢!


I Am Not There
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weep;
I am not there. I do not sleep.
I am a thousand winds that blow.
I am the diamond glints on snow.
I am the sunlight on ripened grain.
I am the gentle autumn's rain.
When you awaken in the morning's hush,
I am the swift uplifting rushof quiet birds in circled light.
I am the soft stars that shine at night.
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cry;
I am not there, I did not die.
毒舌講評結論:
「What the hell,這倒底在講什麼鬼東西?」或是「Oh my God!這真是鬼才的傑作!」到底,看過電影後的感想會是哪一個?恐怕,只有你自己才會知道。
『曲高,恐怕和寡』,則是我對此片的看法。
附註:
電影官方網站 http://www.imnotthere-movie.com/
Bob Dylon網站 http://www.bobdylan.com/


推薦網站連結:
Wikipedia電影資料介紹
Lucy的知、悟、園
巴布狄倫的七段航程
留言